首页

搜索 繁体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7o节(2 / 3)

咱总不能把人家强行劝回去吧?”

眼见她眉心越蹙越深,叶满枝赶紧说:“不过,我最近倒是有个想法,咱们处理剩余劳动力工作小组,除了动员农民回乡,是不是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解决劳动力问题?”

“嗯,说说吧,你有什么新想法。”

“我觉得劝返工作只是节流,咱们街道还应该适当开源,为无业人员增加一些工作岗位。”叶满枝笑着说,“我不是还在分管家庭手工业的工作嘛,其实可以在手工业方面多下些功夫。”

穆兰沉吟道:“咱们街道有洗衣小组,糊纸壳小组,缝纫小组,手工小组,凡是能赚钱的副业基本都操办起来了。这些小组早就满员了,一时半刻吸纳不了太多劳动力。”

叶满枝将她这几天想到的主意又在心里打了一遍腹稿,建议道:“主任,市里正在大力推广蜂窝煤,但是使用普通煤炉子并不能充分发挥蜂窝煤的优势。我最近见到一种专门针对蜂窝煤的煤炉子,材料简单,生产工艺也不复杂,要不咱们趁着市里推广蜂窝煤的东风,开一个小厂生产蜂窝煤炉子吧?”

第44章

叶满枝连生产都没抓过, 就更别提办工厂了。

除了知道办厂能增加就业岗位,其他方面,比如企业的纳税和营收, 她几乎完全不懂。

她不懂,但穆兰懂啊!

街道办的经费捉襟见肘, 她早就动过办工厂的心思了。

其实, 光明街上的工厂不算少, 但大多数国营工厂都是由区里投资建设的。

企业利润会逐级上缴到区里和市里。

街道办不但拿不到这些工厂的利润, 还得帮区里看着工厂的生产情况。

整天守着好几座金山,却看得见摸不着, 只能靠着有限的财政拨款过日子, 穆兰心里的郁闷就别提了。

“主任, 咱光明街的闲散劳动力还挺多的, ”叶满枝小心地问,“街道为什么不多开几家工厂啊?”

穆兰组织了半天语言, 只给出一句“这事说来话长”。

隔壁的张勤简吹了吹茶叶沫子, 接话说:“街道集体企业规模小, 生产的产品大多在计划轨道之外, 没有统购, 也就没有统销。组织生产不难, 难的是怎么给产品寻找销路。”

除非有门路, 否则计划外的产品, 很难进入商店或门市部的柜台。

而这些小厂的负责人,大多是街道积极分子, 阶级成分通常是贫农或工人,让他们组织生产还行,找销路就不能指望了。

叶满枝眼巴巴地问:“主任, 那这间工厂到底能不能开啊?”

那些困难啊,阻碍啊,她都不关心。

她只想知道工厂能开不。

穆兰站在那蜂窝煤炉子前观察了一会儿,回头问:“生产一个这样的炉子,大概需要多少成本?”

叶满枝说:“如果只生产简易煤炉子的话,最外面的铁皮可以用废品收购站的油漆桶,填充用的黄土随便挖不花钱,比较大的开销是内膛和支撑内膛的铁架子。”

“哦,那就是没什么成本。”

叶满枝懵了一瞬,油漆桶、内膛和支架都要钱,怎么就没成本啦?

穆兰理所当然地说:“咱们街道有制坯小组,也有打铁小组,先从他们那里借一些内膛和铁架子,等产品卖出去以后再结账。”

“还能赊账啊?”叶满枝问,“主任,这制坯小组和打铁小组在哪里啊?”

“在第二居委会那边。没活的时候,组员们在家里做家务,等到有活的时候再去各家招呼一声就行了。”

叶满枝:“……”

工作时间好灵活哦。

她再次问:“主任,工厂到底能不能开啊?”

这次穆兰和张勤简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能开啊,怎么不能开!”

反正办厂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投入,若是盈利了还能给街道上缴利润。

至于销路的话,暂时不用发愁。

基层干部是最先被推广使用蜂窝煤的群体,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蜂窝煤了。

在干部间推销炉子,一定会有销路。

穆兰自家就至少要买两个。

“小叶,劝返工作暂时交给赵二贺去做。这会儿刚入冬,正是煤炉子的销售旺季,你先把工厂办起来!”

“让我负责办厂?”叶满枝慌张道,“我没办过厂啊。”

她连工厂工作经历都没有,哪会办厂呀?

“工作经验都是从无到有的,你放手去干,争取早日投产。”

接下办厂任务后,叶满枝着实紧张了半天,没想到领导会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她负责。

然而,半天后,她就恢复平静了。

办工厂,在一般人眼里也许算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但是放在街道办,还真不算什么。

工厂与工厂是不一样的。

有的工厂职工上万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