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两京十五日 第11节(3 / 4)

位,不得祸害天下苍生!”

朱瞻基顿觉失落:“原来你竟不是为了效忠我?”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几句话说出来,让朱瞻基大为震惊。

这句话乃是出自孟子《尽心篇》。国初之时,洪武皇帝不喜《孟子》里各种犯君的言论,遂令儒臣刘三吾前后删掉了包括“民社君”在内的八十五条,重出《孟子节文》。从此天下官学私塾,只准教授节文。

于谦喊出这么一句来,可以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不过他丝毫没有怯意,反而更进一步:

“殿下是要做天子的人,难道不知这才是为君之道?”

朱瞻基的嘴唇不自然地抖动起来,“为君之道”四字像木楔一样,直直钉入他的内心,远比于谦之前的詈骂更加刺痛。从他做上皇太子开始,类似的声音便在阴暗角落里窃窃回荡着,说他秉性不淳,说他性情躁动,说他贪玩轻佻,总之是不适合做储君。朱瞻基无从反驳,又没法较真,否则又会飞来一句“偏狭无量”,他只能努力不去想这些事,将其深埋于意识深处。

没想到这些积年的沉渣,被于谦一通雷吼炸了出来,在朱瞻基的枯槁内心纷纷扬扬地飘起来。其中有不甘有困惑,也有屈辱与愤怒,它们交织成一片极其复杂的情绪,为这具身躯注入一股奇异的活力。

这时于谦一抖衣袍,跪在地上,“若殿下明白为君之道,臣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若殿下不明白,一心引颈受戮,臣亦不再劝谏,请您回銮宫城。只是日后史家有察,只怕会在汗青之上秉笔直书:废王懦弱,宁效刘禅面缚梓舆,不学曹髦驱车南阙。

其时《三国志通俗演义》流行已久,大内之中也有读者。这两桩典故,一下子就戳中了朱瞻基最疼的地方。

“本王没那么不堪!”他攥紧了拳头,不由得怒吼起来。

“那就证明给我看!”于谦亦毫不示弱,挑衅似地望着太子。

他们两个到底都是年轻人,吵起来几乎忘了君臣身份,怒目以对。朱瞻基热血一时上涌,奋力从床榻上站了起来,从苏荆溪身旁的小香炉里拔起一根香来,气鼓鼓地当场明誓:“我朱瞻基以此炉为誓,无论劫难几重,本王绝不放弃,誓回京城,擒拿凶顽,神人共鉴!”

说完他把香狠狠掰成两截,插回炉中。这一下动作太狠,动了肩上伤口,他不由得“咝”的一声跌回到榻上去。苏荆溪赶紧上前,扳住肩膀检查有无渗血。

吴定缘在旁边看了,低声咕哝了一句:“真是个大萝卜……”——南京话里,大萝卜便是呆蠢直楞之意。

于谦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的脊背微微沁出汗水,别说大明,上追元宋唐汉,有几个小臣敢把储君骂得狗血淋头?他也算是前无古人。总算这一番唇舌没白费,激起了太子的血气。至于他有没有心存芥蒂,会不会秋后算账,于谦暂时还顾不得那么多。

现在既然太子重振旗鼓,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个现实问题要解决——箭伤怎么办?就算用解骨之法可以勉强上路,路上也得有郎中照顾才成,一日不可中断。

“实在不行,我向苏大夫讨教了药方与按摩法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儒家通万物,总不见得差……”于谦计议刚定,忽然耳边意外地传来苏荆溪的声音:“若蒙信重,民女愿陪护太子归京。”

朱瞻基闻言眼前一亮,看向于谦:“这位医师,到底是谁?”于谦没料到苏荆溪会斜里杀出来主动请缨,一时有些尴尬。他从怀里掏出供状,向太子略做介绍,又强调说这全出自她的供述,尚未查实。

朱瞻基直接忽略了末一句,拍榻赞道:“我说朱卜花那奸贼怎么一脸脓污,原来竟是你的手笔!”苏荆溪敛衽垂首,算是承认了。

朱瞻基好奇道:“你既然下好了毒,静候佳音便是,何必又来掺和本王这桩要命的事?”苏荆溪双眸过一缕恨意:“朱卜花现在疽毒深种,只欠一下刺激。若我能助陛下返京,他必气极而毙,也算是我亲自手刃仇人了。”

朱瞻基大笑起来。他恨极了朱卜花,现在听说那厮还能被自己气得暴毙,抑郁了一天的心情大为开朗:“好得很!好得很!这是堪比谢小娥、红拂女的义士啊,值得一副冠带褒奖!”

“太子谬赞,民女浅陋怯弱,不得以才用这法子,可比不得那两位侠女。”苏荆溪扶住太子肩膀,一边处置伤口一边抿嘴笑道。

于谦动了动嘴唇,硬生生把后头的话吞下去。他本想以赦免她毒杀重臣之罪为筹码,换苏荆溪一路上为太子疗伤。没想到太子一句话,先把这事定性为“义行”,那以后还怎么拿捏她?

于谦可丝毫不敢小看这个女人,她能不动声色毒杀朱卜花,万一要对太子下手可也防不住。可眼下苏荆溪又是唯一的选择,于谦实在不知如何是好,便把探询的目光投向吴定缘。吴定缘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地啜着酒。

其实苏荆溪的话,吴定缘也听到了。她这时主动请缨,理由太充足,时机太准确,绝对是经过算计的……不过,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吴定缘提醒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