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衷的视角,他觉得他的皇后命途多舛。怎么敌人总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都想欺负她。
扶苏笑了笑:
“这天底下的藩王那么多,还有外族在虎视眈眈。皇后是最显眼的靶子,她的敌人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司马衷更担忧了:
“那怎么办?”
扶苏便忽悠他:
“只要出现比她更惹眼的靶子就好了。”
有他们父子协助,贾南风就算再次除掉太子,也不会引起第二阶段的混战。但外头不安分的藩王还是要处理掉的,那么就得换别的法子。
扶苏这几天和父亲商量出了一个大致的策略,决定先留楚王一条命。
楚王自己知道自己没野心,外头的人又不知道。到时候他们把楚王推到前头去做挡箭牌,叫众人以为楚王当上了摄政王。
之后再挑拨其他不甘心的藩王,忽悠他们来抢皇位。先削藩再收拾周边的羌胡,一个一个来。
历史上五胡敢趁着中原内乱来侵犯,是因为当时中原确实太乱了。京城这边也没有一个能服众且得民心的藩王主持大局,对外头还不设防。
重点是对外不设防。
实际上光是内斗的话,还不至于让人觉得是个好捏的软柿子。
东汉末年难道不照样在内斗吗?各地军阀混战妨碍他们打北方部族了吗?
公孙瓒马腾他们一边插手中原的混战,一边也能顺手收拾掉在边境作乱的羌胡。打他们跟打着玩似的,所以才掀不起水花。
秦政预备安排忠心且能力强的将领镇守边塞几州,给外族一点威慑。这样大部分部族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少数胆子大的才会趁机进攻。
然而八王之乱那么糟糕的局势下,北宫纯、刘琨、苟晞等名将依然能把匈奴等大军抵挡回去,甚至打得抱头鼠窜,中央给力的情况下只会表现得更好。
只对付一部分意图进攻的外族军队,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中原可以安心内斗,把藩王给收拾了。
扶苏笑眯眯地问司马衷:
“陛下有没有不喜欢的亲戚?我们可以从他开始下手。”
司马衷想了想:
“好像都不太喜欢。”
扶苏点点头:
“那我们就随意发挥了。”
扶苏傍晚离开皇宫前去找了贾南风,同他说起计划。
贾南风听罢有些犹豫:
“这些藩王在地方上还算乖顺,当真要连着他们一起拔除吗?”
扶苏劝道:
“我知皇后陛下想要安稳为主,可如今局势容不得你我安稳。”
贾南风收拾掉身边的隐患之后就老老实实治理一亩三分地去了,她没想过把剩下的几王也给搞掉。
而那几王也担心被她再用毒计挑拨得自相残杀,最后只她一人渔翁得利,所以很聪明地没有蹦出来搞事情。毕竟他们也清楚,贾南风只会收拾对自己有威胁的藩王。
只要他们没有威胁,那贾南风就不会动他们。他们可以慢慢蛰伏,等待时机篡位。
扶苏才不让他们蛰伏呢:
“若我父子计策成功,便无需朝廷动用太多兵力。皇后不必担忧,哪怕事情不成也牵连不到京都。”
贾南风想了想:
“也是,那便依你所言。”
贾南风吩咐人去按照齐王司马冏的身材制作一套帝王冕服。
栽赃陷害,一种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权谋手段。
只要被栽赃的人不干净,或者被栽赃的人身边有很多别有用心的敌人,那么这个计策就必然可以生效。
扶苏慢悠悠回到家中:
“阿父,皇后同意了我们的计划。”
过段时间,齐地应该就会传来齐王私制帝王冕服、意图谋反的消息。
齐王的封国位置很不好,在先秦的齐国那一块。他周围一圈恰有八王之乱的其他三个参与者,河间王、赵王和东海王,正好把他包围了。
一旦齐王这件事爆出,三家肯定会立刻举兵讨伐他。就像袁术称帝后诸侯群起而攻之,瓜分他这块肥肉一样。
届时京都也在内乱,管不了边郡。三家就可以趁朝廷无暇出手多给自己捞点好处,打一个时间差。
等朝廷内乱结束的时候,齐地的争端也平息了。木已成舟,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
而这件事,必然不会和朝廷有关。
毕竟皇帝自身难保,还陷在汝南王和楚王的夹缝中,怎么可能是他们策划的呢?
秦政写下最后一个字:
“待三王剿灭叛贼,正可招其中功劳最大的入京嘉奖。”
至于谁功劳最大?
当然是“第一个发现齐王意图谋反”的赵王了。
如此,朝中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关中兵权交给赵王,其他人也不好有异议。而赵王远离了封国赵地,孤立无援,也就很容易被收拾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