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其实早就听说自己会是第二个被采访的,当时就有点期待。但那会儿的他并不知道原来文章会写得这么好,好到出乎他的预料。
工作人员来后,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
这位负责人倒是没有在采访中大肆夸赞秦教授,因为他觉得要是频繁提及秦教授,对教授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厦门这边要是每个先进企业都打着秦教授的名号吹嘘,难免会引起首都那头的注意。目前还不清楚首都的态度如何,还是不要给教授添麻烦比较好。
所以负责人只是稍微提了一下有位教授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指导,具体是谁,没有细说。
反正有心人来了厦门会自己打探的,教授的光芒不会被掩盖。他点到为止即可,全厦门再没有比他更贴心的人了。
负责人有些得意。
随着厦门几个先进分子的事迹刊登一并传得沸沸扬扬的,还有厦门要建造全国首个批发市场的消息。
据说厦门准备先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在这里可以批发到各式各样的产品。
——同类的厂子不够,那就只能不同类的摆在一起了。这样还能加快开张的速度,毕竟不能长期吊人胃口,吊到一定程度就得落到实处。
好在,现阶段很多做生意的小贩其实也不太清楚自己应该去进点什么售卖。去综合性市场逛一逛也好,说不定过去一家家看完,脑海里就有思路了。
而且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听着就很高大上的样子。就像百货商店,品类那么多,一听让人觉得能把这么多商品集合在一起是一个很厉害的事情。
朴素的人民群众果然被“综合性”这样的新词给唬住了,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秦政提醒小林:
“等以后市场扩大了,可以再宣传自己打造了第一家专门为某某类型商品建造的批发市场。这样是在宣传自己的专业性,也是在宣传自己这里这类商品卖得好、质量佳、非常受欢迎。”
比如全国首家专门的服装批发市场,一听就知道想进服装最好来这里。
一整个批发市场的服装,那肯定又多又全,什么款式都能找到,走在全国最前沿。
而且能开起来批发市场的,说明来拿货的多。大家都来这里拿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跟着学绝对没错。
小林疯狂记笔记:
“嗯嗯嗯!”
今天扶苏也在家,还帮忙补充了一些细节。
什么之前的宣传全是企业案例,是时候加一点个人案例了。采访几个个人摊贩,这样的人才是普罗大众,才能激励大量群众效仿。
毕竟也不是谁都开得起厂子、敢搞这么大摊子的。
关键在于,目前其他城市不一定能批下来建厂的许可证,所以那些厂子都扎堆跑来厦门等经济特区申请。
这就让一些人选择观望了,不少人都不愿意长期待在外地拼事业,更希望在家乡发展。
小林一想也是。
当小摊贩的成本不高,哪怕你只去批发个二十件,批发市场也是给批的,顶多是进货价格没办法压得足够低。
何况现在摆摊堪称没有难度,只要找一条人流量多的街道,吆喝吆喝。东西物美价廉的话,不愁卖。
民营厂子舍得压缩自己的利润,但凡来批发进货的,拿回去售卖都能赚个差价。定价和供销社一样但不要票,或者比供销社低一些,都是绝对可以卖出去的。
很多群众生活观念还是非常朴素的,买衣服不追求好看,只追求性价比。
这种堪称稳赚不赔的买卖,愿意入行的就多。正好如今许多城里都在烦恼工作问题,这就创造就业岗位了。
上头搞知青下乡,就是为了解决就业,把没工作的知识青年送去乡下干活。但没工作的可不仅仅只有知识青年,城里没工作的中老年人也多得很。
摆摊这事又不规定年龄,有拼劲的老人家也能来干。
小林继续疯狂做笔记:
“我懂了,可以挑一些典型群众进行宣传,是这个意思吧?”
他盘算着第一期就出没找到工作的高中毕业生的故事。
正好他认识一个,那是家里独生女,所以不用下乡。但毕业之后无所事事也不好,就想着去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
对方倒是不做倒卖生意,而是开了家早点摊子。听说手艺不错,生意也很红火。
没工作的知识青年的故事有了。
下一期就可以出拉扯孙辈的孤寡老人,说他靠着摆摊日子有盼头了。
再下一期还能说说因为种种原因失业的中年人,靠着做小生意养家糊口。
扶苏点头:
“就是这样,最好挑一些比较有话题度的人物,能引起群众共鸣和热议的。”
要么是能让读者代入自己或者周围亲友的,要么就是能让读者心生怜悯、改善舆论导向的。
看多了鳏寡孤独靠双手勤劳致富,日子从饥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