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职位上、浪费掉宝贵的由乱入治的契机。
金墉城固然不如皇宫禁苑气派宜居,但是作为洛阳地区一直保存完好且屡经扩建的城池,用以安置圣驾一行自是绰绰有余。李泰此番出巡也并没有携带妃嫔家眷,加上本身对于居住环境也并不挑剔,与过往戎马征程中相比自是舒服得多了。
抵达洛阳之后,他便先了解了一番如今河洛地区的民生恢复状况。最能体现民生水平的自然便是籍户状况,从数年前收复河洛之后开始便开始由洛州总管府领衔再造籍册之类的事宜,到如今洛州地区有户籍可以统计的民户便达到了三十多万户,涵盖生民将近两百万人。
当然这是指的整个河洛地区,而非洛阳一地。具体到当下的洛阳城,如今的在籍民户也已经有了将近八万户。这数据固然还远远比不上长安城,但长安乃是经营多年的关中核心,洛阳却是兴复未久,便已经有了如此喜人的成绩,也的确是可圈可点。
如果具体到地理区域之中,河洛地区较之关中无论规模还是潜力都要略逊一筹,八百里秦川经过充分开发之后,也是不容小觑的。
可若是放到整个天下格局来说,河洛地区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又要远远超过了关中,尤其是在跨地域的人员物资的流动上,当今天下最重要的几个地域板块与河洛之间进行联系的便利性要远远的超过了关中。
李泰对于河洛地区的未来同样很看好,不过如今的大唐已经先以长安为都城,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稳定运行的统治结构,贸然迁移到洛阳来的话,势必会造成决策层面的秩序混乱与上下失调,而这非常不利于对新增领地的统治管理。
毕竟眼下的长安朝廷虽然有一定的不便,但也有其优势,并不需要进行完全的否定推倒。而且李泰也并没有什么沉重的历史包袱,迫切需要摆脱所谓的关中本位,所以一切还是要立足于现实需求,事缓则圆,循序渐进的完成政治中心的转移。
所以他此番来到洛阳,也并没有继续颁行什么河洛地区的大营建计划,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同淮南等地的沟通联络,配合江东征讨事宜,亲自负责将洛阳这里集聚的钱粮物资向前线进行输送,以保证前线将士们给养充足、征服江东的战事进展更加顺利。
在对河洛地区的政治情况了解一番之后,李泰便开始专心于江东战事的发展。他虽然有些遗憾自己不能亲临大江前线,由自己亲自完成这一史诗级的成就,不过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真要选择亲征江东的话,许多事情反而未必就会像如今这样进展顺利。
毕竟他作为大唐皇帝,身上的政治象征意味太过浓厚,甚至超过了作为一个统帅的韬略运筹能力。所以如今的他更需要的能力是知人善用,而非事必躬亲。
如今江东方面战事进展顺利,除了之前各种人事铺垫比较充足之外,也在于所派遣的人都比较尽职尽责。但是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如果想要彻底杜绝人事上的意外也有点不可能。
正当三吴平定的战报喜讯送到洛阳的时候,另一桩意外事件的消息也同时传来,那就是作为权景宣部将而东下的王僧辩之子王颁突然登陆建康城并纵火焚烧建康台城!
第1357章 火焚建康
当王师顺利攻入会稽、三吴悉定的消息传到洛阳的时候,李泰自是喜出望外,连连击掌大笑道:“前线师旅当真国之功士,不负过往多年人事积累之功,补此南北鸿裂,功名垂于青史!”
尽管朝廷围绕这一目标已经筹备多时,而且如今南北实力有着巨大的差距,达成这样的结果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无论再怎么合理的设想和美妙的前景,只要一天没有成为现实,就都仍然存在着变数,尤其是统一江东这么大的事情,当中更蕴含着大量的变数与历史的惯性,无论理论上存在着多大的可能,执行起来都需要小心谨慎,一天没有成功便一天不能松懈!
三吴之地固然不是江东的全部,但却是最为核心与最为重要的区域。在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来,除了早年间侯景之乱曾经短暂达成祸乱三吴的成就,其他任何历史时期无论北方势力再怎么强横,都没能做到这一步。
唐军如今已经实质性的控制住了三吴地区,这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当然足以让李泰欣喜若狂,起码他不必担心自己再随时沦落为诸如前秦苻坚之类功败垂成的反面案例。
这一次的奏报也非常详实,除了将王师进入三吴以来诸军的行动全都详细讲述一番之外,就连当下三吴之地的情势如何也有详实的记载。当中许多的人事细节让李泰读来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稍微弥补了一下他没有亲临前线的遗憾。
将士们出色的执行了种种战术计划并顺利达成目标自是让人颇感欣慰,而尤其让李泰感到欣慰的则是若干凤的一系列表现。
这个当年被他老子抛在自家寄养、不乏调皮捣蛋的红皮小虾儿,如今俨然也已经成为了足以坐镇一方执掌军政大权、并能恪尽职守的国之中坚,这也让李泰颇感自豪。
接下来李泰便趁着愉快的心情,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