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疑惑的问道:“哦?为何?”
朱雄英说道:“因为谣言就流放几万百姓,别人还以为咱们多残暴呢。”
“而且这些人是带着罪人身份去的,也会备受歧视。”
“就按照正常的非议君主来定罪,然后给他们一个选择,去南洋可以免罪。”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的。”
“实在不愿意去的,那就按照正常程序法判就可以了。”
“如果用的好,这个做法还可以长久使用。”
“只要不是性质特别恶劣的犯罪,都可以选择去海外藩属国免罪。”
事实上,类似的法子大明一直在用。
只不过以前是单纯的流放,并没有免罪这一说。
而且会被流放的一般都是重罪,罪名轻的就地劳改了。
现在朱雄英属于更进一步,去了就能当正常人。
而且罪名重的反而不给去,只有罪行性质不恶劣的才能去。
手段更加的柔和,也能给朝廷留下一个好名声。
“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诸侯国考虑。”
大明的扩张、分封诸侯,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那些地方。
如果不分罪行轻重,一律流放过去,会给藩属国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
只让罪行轻,又情有可原的人过去,既不会有治安隐患,也给了那些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项善政。
一旦这项政策长期实施,真的可以挽回无数悲剧。
当然,肯定会让一部分有背景的人,借此逃避惩罚。
可对于有背景的人来说,就算没有这个政策,他们一样有别的办法可以逃避刑罚。
对那些没有背景,又有心悔改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听完他的解释,老朱深感老怀大慰,大笑道:
“好,乖孙终于长大了,这天下交给你咱也放心了。”
这是自周德兴案爆发,他第一次如此开心。
听到这个笑声,周围人都忍不住松了口气。
天知道这些日子他们是怎么过的,那真是提心吊胆。
心脏不好的都熬不到今天。
随后老朱又把朱标喊过来,四人具体讨论了朱雄英的政策,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大致方案。
接着,朱标出面召见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让他们把这个方案完善。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两人,也正在为那么多百姓的事儿头疼呢。
现在见朱标发了话,还拿出了这么符合‘仁道’的政策,别提多开心了。
立即就带着人开始完善这份计划。
并且这个政策很快就传遍朝堂,群臣也都松了口气。
这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法子了。
至于那些犯人的家属会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瓜不能随便吃,这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这项政策公布天下的时候,一直被高压笼罩的朝野,终于感受到了一丝丝喘息的机会。
这项政策意味着,虽然皇家对秽乱后宫的事情很愤怒,但还没有失去理智。
否则也不会拿出这样的处置办法。
皇家还保持理智,就算要借机肃清朝堂,也不会牵连的太大。
这对群臣来说就是最好的消息。
事实上他们猜的没错,朱元璋虽然很愤怒,准备借机来一波清洗。
但他也同样不想破坏当前的大好局面。
在拿到锦衣卫的详细调查报告之后,他对现有权贵挨个进行筛选。
最终确定了一份四百余人的名单。
是的,对他来说,这个名单已经是收着写的了。
第417章 再补一块短板
当陈景恪看到那份密密麻麻名单的时候,不禁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大明开国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分封多少勋贵。
加起来总共就三十六人,也就是俗称的六公、二十八侯,两伯。
建国后陆续晋封了一些,但和废除的平衡一下,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
直到重启军功爵制,勋贵开始大规模出现。
大明有一个与之前朝代都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立国二十多年都未能真正平定天下。
以隋唐为例,建立没几年基本就四夷平定了。
宋朝虽然始终未能完成大一统,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阶段。
但大多数时候南北两国都是相对和平的,大规模交战反而比较少。
大明则不然,一直到朱棣时期都在征战。
北方有北元残部,辽东直到洪武二十年才收复。
西方有察合台汗国、河西七王公等等。
南方也不太平,云南直到洪武十五、六年才打下来。
两广、川蜀的土民时不时的就会作乱,朝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