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弄点新年的玩意儿。
这红穗子是专门给过年戴的,红穗子有编了结的,也有坠珠子挂香囊的,还有简简单单一个穗子的。
“往年买的都是小穗子,咱们今年买个编结的来戴戴。”周竹说。
青木儿正愁不知给家里人买什么好,见了这穗子正合适,除了穗子,还有发带,发带吊了红穗子,绑在发上垂落得很别致。
“阿爹,这个我来买吧。”青木儿说。
“哪里用你出钱呢——”周竹一句话没说完,赵炎便说:“阿爹,让清哥儿买吧。”
青木儿看了赵炎一眼,赵炎说:“清哥儿挣了钱,想给家里人买些东西。”
“恁的想这个。”周竹虽说不赞同,可脸上的笑意不减,他知道青木儿有心,对家里人好,要是不答应,岂不是寒了孩子们的心意?
“行,清哥儿眼光好,就让清哥儿给咱们一家都挑了。”周竹笑说。
“好。”青木儿往木架看了一圈,给爹爹选了一根深红色的发带,和一个编了结的深红色穗子,阿爹和爹爹的相似,只不过颜色上,阿爹比爹爹的要鲜红些。
给玲儿湛儿的,自然是要最鲜艳的红色,且青木儿还特意挑了挂铃铛的,动来动去,叮当作响。
给赵炎的,他挑了一个挂木雕的,木雕上雕着木棰子,木棰子胖胖圆圆的,很可爱,青木儿一眼就相中了。
至于他自己的,是赵炎给他选的,一个香囊,上面绣了福字。
这么多穗子发带,拢共花了五十五文。
一路走走逛逛,背篓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手上也提了不少,遇到卖鞭炮烟花的,赵炎还去买了些回来,过年炸个响炮儿听着热闹。
此时正值午时,街边看到摆了一家云吞摊子,一家人痛痛快快地吃了碗云吞面,吃完了后又逛了半个下午,才把东西买齐。
他们没想到会买这么多,人人手里都拎了不少东西,回程的时候没走路,坐了牛车回村。
赶在拜灶神那天前,周竹泡了半桶的糯米,炊上三个时辰,直至炊得软烂,再提去村里的大石舀里舂成泥状。
舂好的糍粑快速压成饼状,再用红纸点上红点,便成了红点糍粑。
这是个极其要力气的活儿,光是一个汉子不够,得两个人轮流捶打。
红点糍粑做好的第二日,便是腊月二十三了。
腊月二十三那天,周竹和赵有德早早起来忙活儿,今日拜灶神,得杀只鸡祭拜。
家里有了水井,杀鸡不用到河边去。
赵有德杀鸡是好手,他一手抓着鸡的双翅和鸡头,单脚踩着鸡脚,刀一割,立马放下菜刀,双手抓着鸡头鸡翅和鸡脚,倒立着让鸡血流到盘子里。
盘子里有些水,倒进去很快便融在一起。
大鸡拼了命挣扎,血滴完了还在抽搐。
青木儿第一次见杀鸡,看那鸡挣扎得实在可怜,他看了几眼,便躲进灶房去了。
周竹忙着给猪肉焯水,见青木儿进来,忙说:“清哥儿,你进堂屋把香烛红纸拿出来,在四方桌上。”
“好。”青木儿点点头便去找香烛红纸,香烛红纸都扎在一块儿,一提就走。
除了准备鸡,猪肉,香烛红纸,还有红点糍粑、糯米饭、供果蜜饯、青蒜香菜、米酒和柴火,一定要将供桌摆得满满当当,只求来年灶神爷爷保佑赵家有鱼有肉无忧无愁。
泡了一夜的糯米,只要上笼蒸就可以了,焯过水的大鸡和大五花放入盘里后,等水干了一点,便将红纸贴上去。
所有的供品都得贴红纸,糯米饭不好贴的,也得用红纸将饭尖抹红。
青木儿把香烛红纸拿过来,赵炎已经把供桌摆好,供桌摆在火灶前,把准备好的供品摆上去,就可以祭拜了。
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三柱香,一起磕了头后,周竹嘴里小声念叨了几句,最后一声“拜”,所有人再磕三个头。
起身后,周竹拿了六柱香给青木儿,说:“清哥儿,你同阿炎去祠堂拜一拜,上柱香就成。”
“好。”青木儿说。
青木儿成亲这么久,还未去过祠堂,平时里头没什么人只有四方桌,他路过也很少看。
村头到村尾总共三座祠堂,他们来拜的是村尾这一座,村尾这一座是后来建的,里头很新,有些住村头村中的也都来这一座拜拜。
青木儿和赵炎到的时候,祠堂进进出出许多人,大多手里都拿着香。
上完了香,赵炎被人拉着问了几句话,青木儿不想在祠堂里呆着,便一人先走了出去。
他刚跨出门槛,余光瞟到一个身穿黑色棉衣的人匆匆忙忙地往村头走,这小哥儿走得很快,不小心碰了人仓促地回头合了个掌便走了。
青木儿疑惑地看了一眼,看到那小哥儿衣裳里头塞了干草,登时心一紧,他跟着走了几步,想要看得再清楚些,便见那小哥儿拐进了小路。
那条小路走的人少些,不过也住了几户人家,青木儿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