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她“能不能写歌”的声音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天赋和产出,是否足以跻身顶级行列?“顶级”本就没有统一标准,
在音乐产业这样高度主观的领域尤其如此。大部分制作人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度都很低,他们的名字往往只在业内口耳相传,作品比人有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可lia不一样。她在国内的知名度几乎可以同一线艺人比肩,名字比作品更先一步被推到台前,造成了名气与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割裂开来看待的局面。
她真的有那么强吗?又或者,那只是名气附加的光环?论坛甚至有人为此专门开了一帖,很快就被推上首页:【讨论】lia
ki到底算不算顶级制作人?——业内人的一点看法发帖人:creator33最近李夏怡的正规二辑《veil》炒得很热,大家对这张专辑背后的制作也很关心。
我本职和音乐相关,跟国内几家主要的娱乐公司也都有接触,趁着这个机会结合这两年的观察,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国内目前第一梯队制作人基本上指的是teddy、勇敢兄弟、double
sidekick这些人。gd虽然能力上也在这个梯队,但主职还是艺人,就暂且不归在这个范畴里。
这些制作人的共性很明确:代表作数量庞大,商业成绩稳定,风格标签鲜明,无论是音乐性还是市场性都有目共睹。
但我个人认为,区分第一梯队的最核心一点,在于这一梯队的制作人基本都实现了个人名字品牌化。这里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新的问题:制作人和娱乐公司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流行乐产业主导权一直掌握在最大的几家娱乐公司中,也可以理解成目前的三大。
因为作品最终需要落到艺人头上,所以制作人往往要依附在公司体系中才能持续产出。换句话说,大部分制作人是“公司型”的,能打破这种局限性的往往是极少数。
而三大会社在音乐制作上的资源和特点也不一样。
s更强调体系化运作,比起某个制作人、反而更依赖作曲营和海外版权库。在这种模式下,制作人的个性本身并不是重点,资源的整合才是。
jyp基本可以理解为是朴珍英的大本营,大部分有名的艺人或作品往往都打上了他个人的烙印。yg是三大会社里,最容易培养出第一梯队制作人的一家——
它极度依赖核心制作人,音乐调性往往由主导的制作人决定,teddy和2ne1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在这里先大胆下一个结论——lia
ki目前已经是第一梯队制作人,并且在未来,会成为teddy的加强版本。下面我来说一下原因:其一,创作力。
从创作力层面,最能体现她实力的,其实是李夏怡的第一张正规专辑。
那张专辑里所有歌曲的词曲创作几乎都由她包揽,无论是旋律的入耳性还是作品的完成度,都已经接近顶级水准。
此外,她写过的几首大热ost和通过海外艺人发行的单曲其实也很有讲究。在不需要服务专辑概念的情况下,这些作品更能最大化展现她个人的风格和个性,这个部分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我会专门出一个系列来讲解。
可以负责任的说,这种程度的作品,能写出一首就已经是老天赏饭吃,更不用说她居然可以稳定产出。其二,制作力。
从制作力层面,李夏怡这两张专辑的成功其实已经说明,她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了顶尖水平。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和写歌其实是两码事。
无论是对专辑整体概念的把控、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性、对市场的掌握、还是对艺人特质的理解,国内能面面俱到的制作人可以说屈指可数。
更夸张的是,《veil》甚至是一张在海外都行得通的作品。我们国家这么多艺人闯美失败,原因恰恰在于不同的市场对于音乐的取向差异极大。
不要说《veil》的海外成绩只是一般——考虑到李夏怡目前在海外的知名度,可以说这张专辑的海外成绩几乎是和liaki这个个人品牌绑定的。
这又引出第三个层面,也是我为什么说她未来会成为teddy加强版本的原因。
如果有翻过《veil》的制作名录就不难发现,这张专辑她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出现了很多欧美独立制作人和词曲作者的名字。
这当然体现了她在海外的资源,但更关键的一点,是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
teddy的强大在于他个人的持续产出,但这种方式终究受限于个人精力,而她在这张专辑里的尝试,则是把资源整合成一种体系,让不同的创作者为她的整体概念和审美服务。
这种模式意味着她未来不必依赖个人产量来维持话语权,而是能像一个中枢一样,持续整合不同的创作者资源。
这种路径在韩国制作人里极为罕见,也正是我认为她会进入甚至超越现有顶级梯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