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244节(2 / 3)

大悲剧啊。”

邱敏利也会说话,赶紧棒道:“这不是还有岭南堂这个中流底柱在嘛,内地的中医圈烂不了。”

呵呵呵~~~

现场笑成了一片,上了年龄的人嘛,总是喜欢商业互吹。

林三七则有些忍不住了,准备请教一下邱敏利这位香江中医圈大佬。

“邱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你也知道内地现在不允许中药使用天然药材,就比如这野生麝香,别说搞不到了,搞到了被人举报,犯法了还要坐牢。

现在我们岭南堂就遇到了这个难题,我们手里有天然药材,我们也有祖传的药方,但在内地办药厂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律这关过不去。

所以我们的设想,是想到香江来开办一个中药厂,专门制作各种中成药,你觉得我们这个方法可不可行?或者有没有可操作性?”

邱敏利仔细聆听着,随后坚定地点点头:

“来香江厂开办中药厂,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我觉得是可行的,毕竟香江并不禁止天然药材使用,当然野生动物还是有限制,但养殖的就没问题。”

林三七继续问道: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昨天已经去元朗和大浦实地去考察过,发现在香江办厂,这个地皮好贵好贵的,动不动就是几亿几十亿的地皮费用,让人咋舌。

贵也就算了,这些工业村似乎并不欢迎我们入驻,他们更愿意炒地皮赚钱。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着没有地方可以办厂的窘境,邱董,您觉得这个问题如何破局?”

邱敏利听到林三七的问题,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小林总,你这思想有误区啊,为什么建药厂一定要去工业区?”

“呃?”

林三七几人都有点愣住了,包括林天华和孟鹏这些商业老手们。

“办药厂不去工业区,那还能去哪里?”

邱敏利已经知道问题所在了,于是笑着说道:“走,跟我去楼上看看,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妙春堂中医馆是在一栋高层里面,一楼二楼是中医馆所在地,楼上是什么,林三七一直以为是居民区或者写字楼之类的。

结果等电梯一开,他算是大开眼界了。

眼前一层大约有500多个平米,里面却是一个小型的制药车间,不少工人师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那股子属于中药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室内。

邱敏利介绍道:

“小林总,这个就是我们妙春堂自己的制药厂。

这个车间主要生产全鹿大补丸和八珍丸,这两只中成药都是我们妙春堂的拳头产品,在香江和东南亚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另外,这样的制药车间我们一共有5个,其他几个车间都在这栋楼里,往上数一层层都是。我们妙春堂不仅仅是医馆,更是一个药厂,怎么样,小林总现在知道中药厂该办在哪里了吧?”

第293章 林麝养殖太困难

林三七看着眼前忙碌的制药车间,一下子有点转不过弯来:

“邱董,把制药车间搬进楼房,这个政府允许吗?或者说周围居民允许吗?会不会有什么环保部门、药监部门、警察消防之类的天天上门找麻烦?”

邱敏利一边带着林三七参观,一边耐心解释道:

“我们香江和你们内地不一样,香江的土地资源少,想建一个药厂起码几百亩地,我记得有一次参观一家制药厂,整个厂区占地三千多亩,当场就把我惊呆了。

既然药厂用地批不下来,哪怕批下来也买不起,那么我们药厂只能上楼咯。万幸的是,我们中药和西药不一样,大多数都是传统手工制作,不需要太多的机器设备。

至于你说的污染问题,中药的气味是没有毒性的,另外香江的污水处理做得很好,我们制药产生的污水都可以集中统一处理,并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

旁边陪同的另一位妙春堂高管接话道:

“对香江政府来说,中药厂和食品厂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你们想,食品加工车间就可以建在居民区里,像你们内地的早餐店都在公寓楼下,其实药厂也是一样的情况。”

噢~~~

林三七明白了,敢情还是西方思维的锅。

西方人并不把中医当做是“医学类”,而是一种保健品,或者说是一种补充与替代医学,本着人荃和自由的角度,不支持你,但也不会反对你。

正因为这种漠视,所以对中医中药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这点就与国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三七多问了一句:

“邱董,我听说我们国内不少中药企业也来香江办厂,像那个什么同仁堂、广誉远、达仁堂、片仔癀、胡庆余堂等等,那他们的药厂都建立在什么地方?”

邱敏利想了一下,缓缓说道:

“我大概知道一些,记不全,比如离这不远的尖沙咀乐道9号就是达仁堂药厂,百草堂在泰利街18号荣华中心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