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以通俗小说的发展来测算明朝的文盲率,那肯定不对。
因为清朝的书籍出版种类为明朝的三倍以上——印刷技术的进步将书籍的价格打下来,这才是小说行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刘秀:秦皇文治,古之无二。】
刘秀心服口服。
这已经不是孰强孰弱的问题。
既然连此前文治最强的赵匡胤都未有秦念那般的“科举制”,其所在一朝的文盲率肯定也不低。
各朝与秦念一朝比什么文治?
完全没法比。
………
各朝儒生皆讷不能言。
再迂腐的儒生,也知道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是什么概念。
那是孔圣尚不能及的“有教无类”!
儒家都认为自己或许武功太差,但文治应是第一。
就算出现宋朝的举国沦丧于异族,但宋之富难道不是他们的功绩吗?
结果秦念这个极厌儒家的君王,却是在富于宋的情况下兼顾武功,还让十人中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朱元璋:你朝既然富于宋,又为何要考古?】
朱元璋依旧对秦念盗陵之事耿耿于怀。
【秦念:朕说了,那是保护性挖掘。】
【朱元璋:……】
【秦念:国防压力大,朕也是不得已。】
此时再次见到“国防”一词,诸帝肃然。
秦念此人相当自负,却不修陵寝也要加强国防。
他还自认用兵强于唐太宗,却需以胜宋之富来强国防,且依旧面临外界威胁,甚至不得不盗前朝之陵。
那些异族究竟强盛到什么地步,才能让秦念如此忌惮?
【秦念:赵匡胤时期的治政的利弊,基本上都说完了。时间还早,等赵德昭上报完天灾情况,大家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进行讨论。】
秦念确实没多少可以说的。
其实也可以说说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但赵匡胤的情况太特殊。
他最大的意难平应该就是死太早。
武功没能配得上文治,文治还被赵光义的后代牵连。
在说完赵匡胤的功过之后,再把这些无足轻重的话题拿出来水时间,就显得很不协调。
于是秦念决定发动其他同事一起找话题。
这也是她的一次尝试。
不是每个皇帝都像前三个皇帝那样有着众多适合在聊天群讨论的史实,甲方的规则中也并不包括聊天时只能聊史实——皇帝间的闲聊应该不犯规。
………
赵德昭起初还有点懵。
等父皇询问开宝八年十二月至今,大宋何时于何地遭遇天灾,他才反应过来。
【李世民:朕欲办里学,但财政与老师皆不足,当如何开始?】
等赵德昭上报完灾情,李世民率先发问。
………
李世民已经在推行科举制?
刘彻很是不满。
此时帝国双璧尚未归朝。
币制改革尚在进行中,修法、治河尚未开始,汲黯也还没回到长安。
结果这李世民就已经开始在施行科举?
不过李世民遇到的问题,大汉也会遇到。
能提前得到解答也不错。
【秦念:先试点。先择一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逐步向其他地方推行。】
【李世民:有农人称子女不能入学,农家幼童亦需参与耕织之事。】
【秦念:农忙时学校放假,农闲时开学。幼童入学包吃,强制入学,父母不让子女入学就入刑。】
李世民让官吏将秦念之策尽皆记录。
秦念如此流畅应对,必是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有李世民为先,其余人也尽皆让百官商议哪些事务需要询问秦念。
距离天幕初次出现,已有三十日之久,各朝许多新政都出现了问题。
………
“后世秦皇竟如此博学。”
武照感慨道。
始皇帝基本不言,但其余八名常驻皇帝提出的问题各有不同,涉及方方面面。
李治不能发言,此时只能旁观天幕的言论。
好在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多是太宗皇帝遇到的问题,虽然不能问,但也能看到秦念的回答。
………
嬴政不问,是因为他的问题最多,后世皇帝问的所有问题,大秦都会遇到。
那就没必要问了。
待到他自身的话题,再将其余皇帝未曾提及的问题逐一询问。
………
同事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刁钻,很多都是秦念从未涉及过的领域。
好在她可以依靠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
这群扮演者该不会每个人都在认真推演剧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