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一代宝钞已经发行近二十年,防伪措施低劣,逾期未兑换将会作废。】
半成。
原本心如死灰的民间商贩喜极而泣。
这半成不仅是指可在三年后兑换二代宝钞,更是指他们手中的大明宝钞不再是废纸,而是可以继续流通!
旧钞本就只值二十文,半成那可是五十文,不亏反赚!
心生怨恨的文武高官、卫所军官,也在此刻怨恨顿消。
他们清楚新钞到手就已经贬值八成,留在手中越久价值越低。
三年后可兑换新的大明宝钞的承诺,反倒是将他们随时贬值的存款变成了三年内可以继续流通,三年后保底保值半成。
这果然是还债!
………
桑弘羊看着后世明帝再度上升的民心,不得不感慨后世秦皇对民心的把控。
先是以“停印大明宝钞”、“废纸”让百姓惶恐——只是桑弘羊并不明白为何废除大明宝钞,明帝的民心却只降了几个名次。
再是一句“半成”将本该作废的“废纸”再启用三年。
更离奇的是,明帝的民心只下降几个名次,上升却是十余个名次!
【朱元璋:这三年的财政或将入不敷出。】
朱元璋并不知道,如果只是停发一代宝钞,那么不仅这三年会因为不再发放宝钞而入不敷出。
三年后,只要允许一代兑换二代,那么百姓立即就将二代宝钞全部兑换成金银铜。
他们不会相信第二代宝钞。
把金银铜留在家中,再怎么贬值也不会贬到二十比一。
………
秦念将兑换比例计算在二十比一,是基于《明实录》的“时钞法久不行,新钞一贯,时估不过十钱,旧钞仅一二钱”。
在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大明宝钞已形同废纸,但也看得出旧钞对比新钞贬值5-10倍。
所以洪武二十五年,贬值八成的新钞值200钱,旧钞应该在20-40钱之间。
秦念定旧钞在三年后值50文,习惯旧钞贬值的大明百姓就不会抗拒一代宝钞的废除。
朱元璋发行了5亿贯。
大明宝钞是桑皮钞,正常流通两三年出现贯伯模糊,五年纸张开始变成碎末。
那么可以推测,等到洪武二十八年,能够兑换二代宝钞的旧钞应该只剩下20左右,也就是1亿两。
以二十比一的比例进行兑换,也就是500万两白银,这就是可以负担的负债——开海三年的税收就足以填补。
这就完成一代宝钞到二代宝钞在货币流通上的过渡。
现在就只剩下两个问题:
一是从哪里找出五百万两白银填补第一年的市场空白。
二是如何重建百姓对二代宝钞的信任。
【秦念:所以你得以战养战。】
【朱元璋:?】
【秦念:今年七月,李成桂迫使高丽王大妃安氏废恭让王,篡位登基。】
李成桂篡位后,在洪武二十六年得到宗主国明朝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
现在的高丽还是叫做高丽,李成桂还没有得到明太祖的认可。
【朱元璋:李成桂确已上表此事。】
朱元璋惊疑不定。
停印停发大明宝钞,国政已经极为紧张,很难度过这三年。
内忧严重至此,结果秦念居然想让大明对高丽开战?
外患有倭患未除,北虏虽不敢再南下,但依旧是大患。
现在攻打高丽?
何来钱粮?
【秦念:攻下高丽后,每年大约可开采黄金三万两、白银三十万两、粗铜一万三千吨,也就是年入约百万两,可开采两百年,恰好朕知道这些矿区在哪里。】
这个数据是网上得来,洪武年间攻下高丽,也不一定能有这么大的产出。
但没关系,就算秦念搞错了,按剧本逻辑她也不算撒谎。
因为可以解释为“秦念以为高丽半岛的矿产年产量就是这么高,但因为明朝的开采能力有限,没有达到她的预计”。
【朱元璋:??!】
【朱棣:但停印大明宝钞,如何支撑攻打高丽的军饷?】
朱棣没有追问的另一个问题是:
假如未能攻下高丽,又当如何是好?
【秦念:发行国债。允许权贵豪富以钱五钞五的方式购买国债,接受旧钞。十年后以金银偿还十分,若是愿意再保留国债十年,当偿还十五分。】
允许“钞五”,其实就是让利。
三年后旧钞贬值九成五,用于购买国债却能在十年后全额兑换金银。
换句话说,就是“钱五”购买十年国债的总利润将近100。
秦念之前说高丽每年可以开采价值百万两的矿石,十年就是千万两——明朝借的五百万两国债,十年后有归还千万两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