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7章(1 / 2)

如果是其他人,她绝对不让孙女往人家家里跑,去人家家干啥?又没好处。

但要是顾溪的话,就没什么理由阻止,反而觉得孙女能和她亲近,还挺好的,希望孙女能和她多学学,学会做点木工活都好。

就算顾溪目前没有工作,闲在家里,但她的木工活做得太好了,听说用这个赚了钱,证明她也不是那种啥都干不了的娇滴滴的小媳妇。

只是于婆婆也很不解,嘀咕道:“城里人学啥方言啊?学这个有啥用?真是怪人一个。”

在她看来,顾溪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得格外好听,反倒是方言,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甚至有些都听不懂。方言代表落后的乡下,人们都向往着城市,向往着在城里吃商品粮,没有人会向往农村,更不会主动去学方言。

马春玲解释道:“这边的人说的都是方言,学会方言的话,去集市买东西也方便,不容易被坑钱。”

卖东西的摊贩和乡民会因为大家都说一样的乡话给个公道价,只有那些说普通话的外地人,有时候会故意抬高价,让人多花冤枉钱。

于婆婆听后,觉得是这个理。

她的老家不在这边,刚来到这里时,去镇上的集市买东西,发现自己买东西时,花的钱比那些会说本地话的人要多,当时差点被气个半死,觉得这里的人太刁了,居然故意抬价,欺负外地人。

其实这种事很常见,于婆婆老家那边也是一样,说同一种方言的老乡会照顾些,不同方言的外地人,骗了也不亏心。

只是于婆婆作为被欺生的主,不太高兴罢了。

等孙女回来,于婆婆问:“顾同志真和你学方言?她学得会嘛?”

学会一门语言不容易,更不用说方言这种东西,和普通话毫不相干,很难学会,听说农场那边的知青,在这边待了好几年,不说学方言,还处于听都听不懂方言的时候。

于小月道:“顾姨很聪明的,她现在已经能听懂,还能说几句了。”

“真的?”于婆婆不太相信,真能学会?

于小月用力点头,脸上都是对顾溪的崇拜,“我只是说一遍,顾姨就能记住了,顾姨真的好厉害啊!”

除了季雅季医生,在于小月心里,顾溪是她见过的最厉害的女性长辈,从她学方言的速度就能看出一二。

于小月是因为妈妈从小就和她说方言,才能掌握这个语言,但要是让她现在去学其他地方的方言,她肯定学不会。

从这可以看出顾溪的学习能力有多可怕。

晚上,于小月和妈妈说,星期天和顾溪去郊外放风筝的事。

“妈,我、我想去。”她小小声地说,“我不会去太久的,也不影响干活,等我回来后再干,行吗?”

马春玲看她满脸渴望和恳求,不知怎么的,十分心酸。

如果是两个儿子,根本不需要特地过来询问她,小心翼翼地征求,每到放假,他们一大早就找奶奶拿钱,然后跑得不见踪影,玩到天黑后才会回来。

女儿呢?

只能守在家里,跟着她干活,家里的活干完了,就去外头捡柴禾,捡完柴禾后,就在家里糊纸盒,做些手工活赚钱……

“去吧。”马春玲摸摸女儿毛躁的头发,“不用急着赶回来,你是小孩子,多玩会儿也没事。”

是啊,女儿比她的两个哥哥年纪还小呢,正是爱玩的时候。

从小父母长辈就一直对她说,女娃要是不勤快,以后嫁不出去,婆家也会嫌弃的。

马春玲也一直这么认为,所以从来没觉得女儿从小在家里干活有什么不对,直到现在,她也不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婆婆也经常这么和她说。

可是,当看到女儿第一天背着哥哥留下的旧书包去学校时,那双明亮得灿烂的眼睛;看到她说教顾溪方言时,那双溢满快乐和自信的眼睛;看到她想要和顾溪去放风筝时的期盼渴望又忐忑的样子……

她突然不忍心了。

顾溪又做了几个风筝,都是小动物形状的,给它们涂上极为鲜妍的色彩。

做好风筝后,她拿着几个风筝去隔壁苗家,问道:“嫂子,星期天我要带我家团团和小月去放风筝,你们家的翠妮、翠玉要不要一起去?”

叶凤花和苗团长共有四个孩子。

长女苗翠妮十四岁,次女苗翠玉十岁,大儿子十二岁,小儿子今年七岁。夫妻俩虽然也更重视儿子,但对两个女儿还算不错,给她们读书,也会给她们做新衣服,并没有苛待,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叶凤花看到她拿过来的风筝,呦了一声:“这风筝可真漂亮,哪买的?”

“是我自己做的。”顾溪有些腼腆,“这不是看最近天气好,想带团团去玩吗?想着人多热闹,不知道你们家翠妮她们想不想去?”

叶凤花再次夸起来,这风筝能做得这么精巧,真是绝了,也不知道顾溪是咋样做的,实在好看。

她转头问两个女儿,星期天要不要和顾姨去放风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