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46章(1 / 2)

“听起来很美好啊!”

知韫姿态随意,托着下巴聆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学子云集一处探讨学习、共同进步,确实浪漫得令人神往。”

就好比同时代的雅典学院,也像后世的西南联大,战火纷飞中的一方净土,如同乌托邦一样的存在。

“只是,往事不必追、来日尤可待。”

她眉眼弯弯,含笑道,“咱们秦国亦要立学宫,来日未尝不可现此盛景,夫子与其念昨日,不如待明日。”

栎阳公主试图拉着嬴政一起加入交流,“是不是呀,阿父?”

嬴政不想理她。

他沉默了会儿,道,“学宫可以立,但必须以法家为主。”

吸纳才智之士是重要,但无论如何,不能动摇法家在秦国之根基,所有的事情,都要为统一天下让路。

“看,阿父说可以。”

知韫笑吟吟地给荀子进行中译中翻译,“做学问么,自然是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荀子:“……”

秦王,原来是这个意思?

旁听众人:“……”

恍然回神的浮丘伯脱口而出,“秦王说得不是以法家为主?”

这算什么答应?

“那他也没有拒绝诸子百家学者入学宫啊!没有拒绝,就是答应。”

知韫看向他,神色坦坦荡荡,“自商君变法之后,我秦国本就以法家为显学,国内自然是法家弟子最多,就算阿父不明说此言,难道学宫中以法家为主就不是事实了吗?”

她的言语和表情都很直白。

起步线都不一样,就算荀子名望极盛,但你们这大猫小猫两三只,暂且别想在法家的大本营里压过法家。

做梦比较快一点。

莫不是真当法家在秦国百余年的扎根与经营是吃素的?

——至于让秦国彻底舍弃法家,甚至还不如做梦可能性更大。

浮丘伯:“……”

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虽然但是,他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似乎不太对的样子。

李斯:“……”

他默默低头,努力让自己别在殿下忽悠人的时候笑出来。

秦国,不可能摒弃法家。

秦王不会。

栎阳公主,亦不会。

第827章 大秦(41)

荀子听懂了秦王父女的意思。

以法家为根基,兼纳诸子百家,择其中能者而重用之。

所谓咸阳学宫,与其说是诸子百家坐而论道之所,不如说是为秦王和秦国培养、遴选贤能之才的摇篮。

不过荀子并不心生抵触。

昔年稷下学宫,亦有学子以自身学术演示于君王,在齐宣王时,受其上大夫称号的稷下士子多达七十六人。

得君王看重,没什么不好。

儒家的先师孔子、孟子周游列国,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得到国君的认可、从而实现政治理想吗?

至于以法家为首……

荀子有点遗憾,但是不多。

一来,他自身儒法兼修、礼法并行,二来,法家于强秦有殊功,后来者想取而代之,亦该先展露其用。

他现在唯一觉得犹疑的,就是以上两点能不能得到保证。

秦之商君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游宦而显耕战。若依此旧制,纵然百家聚于咸阳学宫,也只有压抑沉闷,而无蓬勃朝气,断然不是坐而论道的好去处。

秦祖制、商君法,愿变否?

荀子心下踌躇。

不知是该询问能做主的秦王,还是该询问好说话的栎阳公主。

——若只是空言,那他便不再抱有期许,也不必浪费时间。

“寡人听闻荀卿入秦日久。”

没人说话,嬴政索性自己找了个话题,“既于秦国游历数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有什么教寡人?”

本是想等荀子入章台讲学再问的,但来都来了,早晚无甚区别。

“秦国百姓淳朴,百官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荀子两度入秦,对于秦国自然有较深了解,温声回答并总结。

“秦之强盛,非幸也,数也。”

秦王闻之,神色悦然。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秦虽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实乃强而未安。但请力术止、义术行。”

秦王的笑容缓缓消失。

不过荀子显然不是一个看人脸色不好就退缩的人,他神色坦然且温和,将自己两度入秦的见闻一一道来,若有良政,不吝夸赞,若有恶政,亦针砭其弊。

嬴政:“……”

他抿唇,冷着脸听着荀子说他的大秦有这样那样的不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